NEWS CENTER
资讯中心
全民健心在行动
“压力山大”是时下一句流行语。在北京的地铁电视里,播放着一位北漂歌手创作的歌曲《我的“鸭梨”(压力)大》。据报道,不仅在校学生,连人们普遍看好“高地位、高稳定、高收入”的公务员队伍,超6成的人感觉“生活高压、工作高压、舆论高压”。
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为我们减轻心理压力,实现心理健康,做好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防心“病”,随时给心灵保鲜
今年5月,北京几所高校接连发生学生坠楼事件。5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女生在校园内跳楼身亡。一位知情者说,长期的学习压力,心理难以调适,加上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等原因,大学生普遍感到****的重压。
此前曾发生的富士康公司“十二连跳”事件等,都是在难以承受的各种压力之下,通过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个体生命的悲剧。
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经济带来了激烈竞争,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加快,住房、工作、婚恋、人际交往等问题,都成为压力的来源。焦虑、抑郁、愤怒、牢骚、浮躁、悲观、失落等消极情绪较为普遍,专家认为,这些都是心理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10年初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目前,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左右。有超2600万人患抑郁症,七成患者伴有焦虑症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副主任祝卓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人都可能患上抑郁症,如果心理干预不及时,很可能带来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
祝卓宏说,目前,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正在开展一个题为《快乐生活,愉快工作》的心理健康巡讲,受到干部职工普遍欢迎。祝卓宏说,我们要在 工作、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下寻求情绪的调节和心理的平衡。增强自我觉察,主动应对压力,随时给心灵保鲜,预防心理疾患的侵袭,做好心理调适,就能快乐生 活,愉快工作。
“呵护心灵”,激发个人正能量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通过心理专业人员对组织以及员工进行心理诊断和建议,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90%以上建立了EAP。近年来,我国有2000多家企业引入EAP计划,帮助员工更好地面对和处理个人生活和工作方面的种种困惑或问题,也能够帮助员工获得健康心理。但这个数字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还是微乎其微。
早在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 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今天,在一些大学里,心理咨询服务初显成效。一些中小学校也开展了 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举办专题讲座,有的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一些学校还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了专兼职教师,为学生 心理健康提供服务。虽经10余年的努力,学校的心理学普及和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
精神卫生问题,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培育任重道远。人们从出生到暮年,随时需要心理呵护。一方面,我们精神卫生尤其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短缺,一方面许多人“讳疾忌医”,不愿承认和接受包括心理咨询、干预在内的治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每位公民都应积极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会管理情绪、调适心理;即使心态没有问题,也需要用积极心理激发正能量,使心理状态得以理性平和、良性发 展。针对儿童而言,早期家庭教育的熏陶就显得尤为重要,称职的父母应该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起初阶段、从心灵深处引导和关怀儿童健康成长。”中国科学 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史占彪教授说。
史占彪在机关心理健康巡讲中提到,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善、智力正常、认知合理、情感平衡、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只要我们努 力做到积极乐观,保持热心;心平气和,学会安心;机智主动,适时舒心;良性暗示,懂得放心;培养性趣,经常开心,我们就会获得健康心理快乐心态,提升朝 气、底气和正气,获得自我正能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石林指出,在国外有很多类似“互助小组”的社会组织,大家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相互倾诉自己的遭遇,把不满、抑郁情绪都发泄释放出来,让别人对你的遭遇感同身受,这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会帮助你释放掉很多不快的情绪。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成立 了“心灵之约俱乐部”、“呵护心灵,从我做起”、“爱心工作室”等民间组织,有的地方开始探索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式,有的机关开始尝试建立“健心房”,着 手职工心理测评工作,一些机构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外,还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心理疏导等项目,一个全民健心的行动正在兴起。
实施职业资格准入,还需法律护航
“左手一位律师,右手一位心理医生。”在人人感到“压力山大”的时代里,心理咨询治疗已经成为我国公民的强烈需求,与此同时,《精神卫生法》应运而生,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精神卫生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上有四分之三的国家都为此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磨砺了27年后终于施行。它承载着厚重的健康期待,填补了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法律空白。
这部法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用人单位、各类各级学校、媒体、社区、家庭都要关注精神卫生问题,共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并且规定了心理咨询在用人单 位、学校、医院、监狱等场所以及社区或慈善机构开展,综合医院应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规范了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 素质和从业标准等。
“要重视发挥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的作用。”朱永新委员早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精神卫生法草案时便提出。他建议,国家要实施心理咨询师执业资 格准入制度。心理治疗师应当拥有医学、护理学、医学(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本科以上的学历。他说,我国每年培养的和精神卫生有关的心理学人才, 大概有3000人左右,这些人应该是精神卫生领域的主力军。
但是,面对公众的心理需求,我国心理学专业人才还是太少。据了解,在美国每1000人当中就会有一位心理健康工作者。目前中国只有30多万人取得了心理咨询资格证书,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落后于国民的需求。
史占彪教授说,《精神卫生法》的出台,对于心理健康促进、精神卫生医疗很有意义。国家从法律层面确定了方向,给予了定位和保障,对于未来的行业发展具有 高度的指引作用。当然,我们要把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精神障碍的发病因素主要来源于遗传及生物性因素,应在医疗卫生的框架下进行诊断和治疗;而心 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更多的源于可理解的“心理-社会-文化”因素,需要在社会学和心理学框架下由心理学工作者进行咨询和辅导。将二者进行区分,有助于引导公众寻求对口、到位的专业支持,从不同层面推动人们走向健康、幸福生活与快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