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感谢您访问HEART心理咨询官方网站!
HREAT
心理咨询
真诚 · 平等 · 互信 · 保密 · 崇业
HEART心理咨询, 一切为了您!

PSYCHOLOGICAL JOURNAL

心理杂志

Kidult:你是否儿童化的成年人?
来源: | 作者:tpl-b4a7c5a7 | 发布时间: 2015-11-15 | 1140 次浏览 | 分享到:
心理导读:现今青年越来越显著的一种走势,是Kidult。所谓 Kidult ,是指“打扮和行为举止像孩子的成年人”,他们通常留恋着儿童或者青少年的活动和思维方式

做孩子的时候感到无聊,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又向往着返回童年。我们浪费自己的健康去赢得个人的财富,然后又浪费自己的财富去重建自身的健康。我们焦虑地憧憬未来,忘记了眼前的生活。活得既不是为了现在也不是为了将来。 我们活得似乎永远不会死,我们死得也好像从来没活过。 ——莱辛《幸存者回忆录》

现今青年越来越显著的一种走势,是Kidult。所谓 Kidult 目前还没有恰当的汉语对应词,它是指“打扮和行为举止像孩子的成年人”,他们通常留恋着儿童或者青少年的活动和思维方式。 (来源:壹心理网www.xinli001.com)

Kidult 的蔓延趋势和童年的定义、状态的改变有关,和社会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商业的推波助澜有关。《老友记》就是一群拒绝长大的成人代表宣言。那些帅哥美女同时生活在大都市和无尽的青春期里,“他们不从哪里来,也不到哪里去。他们没有目的,也没有羞耻,每天都在青春期的自我陶醉中狂飙突进。在现代的公寓之外,他们似乎并不存在,成长和发展和他们无关。这些永远年轻的人生活在静止的时间里,从来不急于成功,不急于去上班,不急于自我批评。”

可能真正吸引观众的是他们对剧中人物的认同,对无止境的青春期、松散的态度、免于任何责任和压力的生活的向往。而提供这种节目的电视台在混淆童年和成年的作用方面是巨大的。

作为个体的童年当然在延续,作为社会符号的童年概念却在悄悄改变,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对此还茫然无觉。

开篇就吸引人的是我们未曾思考过的问题:童年的概念从何而来?它又如何正在飞速消逝?

在中世纪的时候,童年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以口语沟通的世界里,有机会接触该文化中几乎一切成人的方式,除了不会做爱、不会打仗。这种局面直到 印刷术的出现才被改变,成人世界开始和儿童世界分离,阅读时代的开始成为童年的摇篮期。被儿童所厌恶的学校出现了,莎士比亚笔下哼哼唧唧不愿去上学的小孩 儿和我同事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于是所有人就开始认同儿童不能共享成人的语言、学识、爱好和社交生活了,在整个西方世界,童年的概念就已然成为社会准则和社会事实。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出现了关于童年的二重奏。洛克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成人,唯有通过识字、教育、自我控制和羞耻感的培养,才能把儿童改造为成人。对 于洛克,这是个增加的过程;而对卢梭而言,恰恰相反,教育是个减少的过程,问题出在畸形的成人上面。不管怎样,书籍阅读文化把童年的年轮刻画得如此细致, 以至于几百年来孩子们都必然过着非常接近的生活。

然而,自从有了电视,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就崩溃了。

之所以说童年在消逝,就是因为在如今的信息环境下,很难再有秘密可言,一览无余的媒介迅速改变着孩子,童年这个词从概念上就要退出舞台了。因为我们的孩子们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了一堆答案

于是出现了成人化的儿童儿童化的成人,他们共享电视广告的宗教般的吸引,从同样的电视节目里发现比真实更吸引的虚幻人生。

当印刷品的阅读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时,对电子信息的接受则意味着一个加速的头脑。在娱乐的世界里,智力开始单一化,成人和儿童的概念同时都在萎缩。于是童年的消逝就伴着青春期的无休止蔓延,一同成为文化的产物,并且反过来再影响所谓文化的走向。

前面提及的Kidult 还是一种比较可爱的文化表现,而另外的情形更使人觉得紧张,那就是我们身边很多3、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用恶俗的电视剧语言来武装自己了,这些幼童甚至会使 用电视剧的成人社交手法来表达。据说父母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如是更显聪明,更能有父母的成就面子感。这实在让人觉得心里发麻。

概念既然能诞生,也必定会消亡。童年或许就正好属于这样的一个概念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 尼尔·波兹曼 并不解释和分析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事实上没有答案。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是极为可悲 的。但问题究竟能有多大?没有人知道。反正已经消亡而又不被我们所察的东西已经有很多了。我们只能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如同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美国文化敌视童年的概念。因此本书实质上是对社会传播媒介的质询。岂止是美国文化?现阶段的大众传媒在所有的地区都**着大众们奔向无人知道的危险地带。